
人才历来是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2021年,上海将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就曾围绕上海数字转型人才问题提出了建议。
城市数字转型,上海面临人才困境
数字经济在上海占主导地位,GDP占比已超过50%,大量高新企业和新基建相关企业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作为最具国际人才吸引力的上海,在线新经济领域却出现了“用工荒”。
团市委、市青联曾对104家在线新经济企业开展调研发现,有53.7%企业反映,员工招聘、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成为了制约在线新经济企业快速成长的瓶颈和痛点。
调研显示40%的在线新经济从业者与专业不匹配,加之技术迭代频繁,人才在专业驾驭和学习后劲上都存在短板,人才储备不足拖累了在线新经济的发展势头。
“上海向数字化城市转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上海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兼专业人士专委会会长张毅表示,在用数字化提升治理水平这个大方向明确任务布置,部门责任分工到位,协同机制建立完之后谁来干活?人来干活。肯定不是领军人物、拔尖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就是“码农”。
我们需要在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上做到数字化,需要对一栋多层楼宇每个房间在地图上进行电子标注,这些标注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要在每个楼层的摄像头上做一点边缘计算,不是把所有信息全部送给中央处理器计算,边缘计算和中央处理器计算不同的场景应用需要码农编程。
如果一座超大型城市要全部数字化,产生一个数字孪生城市的话,无论是政府推动的治理数字化还是商业数字化,可想而知需要多少会编程的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少应用型人才?有没有培养出这些人才?
城市转型,关键在人。对于如何用好、发展好数字化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市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韩曙建议表示:“数字化人才很多是理工科出身,他们在专业技能上表现突出,但在交流表达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则略显不足。”
数字化潮头搏击的前沿大多集中在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但由于这类企业的“非公”身份,政府部门在与其进行技术交流时可能会存在制度阻碍。对此,韩曙委员建议构建新型“机关干部——数字化企业”间的培训及交流管理办法,破除制度篱笆。
“有些政府部门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外包的形式购买政务服务。”韩曙认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通过长期的项目合作,双方参与人员尤其是技术人才可以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在实践中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
人才培育、技能等级认定跟得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如何解决人才问题?环境、政策、制度需要针对重点产业有所倾斜。
“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要靠人才。围绕服务人才这个话题,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吴青峰委员表示“国内外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为啥选择上海?上海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怎么把他们留下来?我想首先就是要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最实际的,解决住房问题,用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陈峰委员建议,一方面扩大人才培养“正规军”规模。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联动机制,贴近市场需求和数字化转型要求。扩大相关学科“第二专业”培养规模,建立数字化实训基地,增强实战能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平台,推动“硬核科技”研发转化。
另一方面,提升人才吸引“上海牌”力度。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提质人才政策吸引力,实施面向全球的“筑巢引才”行动,以浦东、临港、长三角示范区和五大新城作为青年创新创业重要承载区,优化区域引才策略和服务。
此外还应优化人才成长“生态链”环境。围绕在线新经济人才安居乐业需求,建议继续充实住房供给,拓宽投融资咨询服务渠道,加强组织吸纳,选树“金童玉女”,打造“浦江C圈”。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转型涉及的众多技术之一,也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张毅委员认为,相对于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现有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输出”能力有限。而且,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部分高校和院系,因起步较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教育基础方面都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设计和实践能力锻炼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
张毅建议,上海应成立专门的、可授予学历和学位的独立人工智能学院,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和关键技术,进一步推动科研、教育、 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相较于其他院校,独立的人工智能学院要尤其重视“校企合作”,重视产学研相结合。
随着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平台经济等应时而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即使是传统产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加入衍生出新工种、新门类。黄红委员聚焦在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这件事上。
“一些企业反映,已有的认定标准有些与职业(工种)实际发展变化不相适应,认定标准跟不上行业的整体发展。”黄红建议,上海要对标“五型经济”,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鼓励并推动行业协会、领军型标杆型头部企业等为劳动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特别要注重对新兴领域及跨界交叉业态的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