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详情
关于科技人才,浦东要引进、解绑、培养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6日 来源:科Way公众号

“全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为《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作序时如此写道。

8月27日,《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至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努力造就一批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高端人才和满足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是新时代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

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为上海进一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意见》提出,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在浦东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扎根浦东和上海,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

这具体表现在,进一步研究在浦东投资工作的相关高端人才审核权限下放政策,为引进的“高精尖缺”海外人才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逐步放开专业领域境外人才从业限制,对其在浦东完全市场化竞争行业领域从业视同享受国民待遇,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支持浦东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试行更大力度的人员出入境等配套政策,并推动常态化、制度化。

据上海发布报道,人才政策重点在“人才引进一件事”“人才创业一件事”等方面强化系统集成。目前正在研究制定若干重点举措,将在实施永久居留推荐新机制、逐步放开专业领域境外人才从业限制、强化国际人才港功能等方面推出一批创新举措。

新型研发机构 用人制度更灵活

《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激活各类创新资源。

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在管理运行和用人机制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而在开展周期较长的基础性研究上具有优势。“十三五”时期,上海布局建设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十四五”时期,这些与众不同的研发机构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力量。

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都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

在人员编制上,有些新型研发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甚至没有财政事业拨款,对研究人员采用聘用制,事业编制统筹使用。

在激励机制上,机构普遍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采用合同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按市场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发和转化的积极性,打破传统科研机构固有的“铁饭碗”薪酬制度。

在创新文化上,论文、专利等不再是这些机构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孵化创新企业、催生新兴产业、创造社会财富才是创新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

图片

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是上海根据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战略任务需要,对接中科院计算所、浙江大学等建设的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该机构就采取“三不一综合”(不定行政级别,不固定编制数量,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的新型体制机制。

截至7月底,上海有30多家登记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分为3类:研发服务类企业15家(主要是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实行新型运行机制的科研事业单位4家、科技类社会组织1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从组建和运行实际效果来看,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学研用融合,在集聚高水平专业人才、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引领区域创新等方面显现出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这块“基石”

《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除了满足民众需求、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以外,更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已跃然纸上,对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晰。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浦东三大先导产业,也是“卡脖子”的科技产业。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调研,这三大领域的人才需求远远超过上海高校的培养能力,集成电路领域上海相关学科专业每年全部毕业生只能满足需求的1/7、生物医药只能满足1/2,人工智能领域只能满足1/6。

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这些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已经时不我待。

“推进科教融合,要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指出,高校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联合、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桑标强调,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图片

本部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科技大学,是由上海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的一所地方性大学。在成立之初,它就肩负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任,因此将其定位于“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

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案的出炉,上海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建设“活细胞结构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参与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期间曾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从教育这块“基石”入手,浦东正在推动高校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紧密对接,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能力。


声明: 以上新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果存在知识产权相关异议,请联系58336316,本网站会第一时间删除。